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实践团(六) 《匠魂访谈:幕布后的“守艺”心弦——青年学生对话弦板腔皮影戏七代传人刘景》

发布时间: 2025-08-08 18:40 作者:土木学院 王珂 编辑 党委宣传部 访问次数:

陕西工大青年学子探访非遗传承人的光影人生

一方素白幕布,几尺镂刻皮影,一副浑厚嗓音,十指灵动翻飞——在光影流转与弦板铿锵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皮影戏的第七代传承人刘景,用七十余载光阴,默默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的根脉。8月6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青承薪火·承韵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礼泉袁家村,专访了这位坚守舞台的“守灯人”,聆听他与皮影戏的不解之缘,探寻弦板腔的传承密码。

光影初遇:非遗舞台上的坚守

袁家村古朴的戏台前,实践团成员们屏息凝神。幕布之上,皮影流转,演绎着千年故事;幕布之后,弦板铿锵,板胡悠扬,流淌着岁月的回响。年逾七旬的刘景端坐其间,指尖翻飞赋予皮影鲜活生命,唱腔高亢激昂、顿挫婉转,浓郁的关中韵味扑面而来。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非遗对话,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老艺人半生舞台的执着坚守。

作为礼泉县“刘景皮影班社”的灵魂人物,刘景身兼双重角色:既是扎根乡土、服务乡邻的民间艺人,也是袁家村非遗展演舞台上的专业表演者。这种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身份,使他成为观察弦板腔皮影戏当代传承的鲜活样本。

弦板腔皮影:关中沃土的艺术之花

弦板腔皮影戏,是以皮影为表演媒介的弦板腔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弦板腔形成最早、流传最久、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表演形态,更是这门艺术的活态载体。自诞生起,它就深深植根于关中民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岁时节令、民俗信仰血脉相连,生动映照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与民众精神世界。

七代传承:从“黑老虎”到“守灯人”

刘景是陕西礼泉县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第七代传承人,也是当地为数不多仍活跃在演出核心位置——“前手”(主唱兼皮影操作者)的老艺人。

他的艺术生命深受父亲刘言礼(1917-1991)的滋养。刘言礼先生是享誉关中地区的第六代传人,其艺术造诣之高,从他在不同地域获得的独特艺名可见一斑:兴平人称其粗犷豪放的唱腔如虎啸山林,誉之“黑老虎”;周至人以其体貌特征和家中排行,唤作“大头刘二”;礼泉、乾县则惊叹其嗓音高亢嘹亮,能轻松超越弦乐最高音域,故称“没过梁”。他组建的“老虎团”戏班曾名噪一时。刘言礼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于次子刘景。

刘景8岁随父学艺,天赋卓然。历经15载苦练,23岁便独当一面,担“前手”重任。鼎盛时期,他的足迹遍及礼泉王都村周边及河北等地。即便在传统戏曲面临挑战的今天,他依然坚守阵地,坚持深入农村,为基层群众献上原汁原味的弦板腔皮影戏。他能完整演绎十余部传统剧目,拥有数出独门拿手好戏,其表演完美保留了弦板腔高亢激越的唱腔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韵味,为这门艺术的存续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人忙”戏班:一台好戏的协作智慧

演出后台,传承人刘景向学子们讲解了传统皮影戏班的核心架构——“五人忙”制度:前手:亦称签手,核心角色,多为1人。需熟记大量剧本,同时承担主唱和操纵主要皮影的重任,技艺要求全面。后手:乐队人员。负责弦子、板胡等主乐器伴奏及“帮腔”(配合主唱、调整节奏),需深厚音乐素养和配合意识。跑戏人学徒/后勤。负责搬运戏箱、搭建影台、传递皮影等辅助工作,是技艺传承的起点。这种严谨高效的分工体系,保证了演出水准,也为技艺的阶梯式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演出“行头:光影艺术的物质载体

刘景详细介绍了演出所需的“行头”(皮影道具)。戏箱(影夹):核心存放工具为轻便的木板“影夹”,取代旧时皮箱。影夹通常分为:头夹、身装夹、马夹、彩夹、杂夹,分类细致。亮子(幕布):透光白洋布制成(约2.3m宽,1.3m高),由四根“亮棍”支撑于离地约1米的“亮板”上,略前倾以保证最佳影像。乐器组合:二弦(主奏)、三弦、二胡、板胡。吹奏:唢呐、马号。打击乐:特色板子(枣木)、干鼓、堂鼓、战鼓、勾锣、铙钹、小锣、梆子等。

程式严谨:传统演出的四部曲

谈及弦板腔皮影戏的演出流程,传承人刘景强调其传统程序严谨,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打通台:铿锵锣鼓开场,招徕观众,奠定基调。神戏:最具仪式感环节,演出《天官赐福》等固定祈福剧目,承载民众美好祈愿。正戏:主体部分,根据场合(红白事、庙会、节庆)及时间挑选剧目。收场:在吉祥祝福中圆满落幕。这套程式深刻体现了艺术规范与深厚的民间信仰传统。

扎根乡土:皮影戏生命力之源

“弦板腔皮影戏,是关中平原土生土长的艺术。”刘景道出其生命力所在,“过去村里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必请戏班。人们相信它能驱邪避灾、祈福纳祥。它之所以能传下来,就因为和老百姓的日子分不开!”正是这份与民众生活的深度交融,赋予了它顽强生命力。刘景坚持深入农村辗转演出,正是为了守护这份乡土记忆和文化认同,为最基层的群众献上文化根脉的原味。

剧目宝库:本戏与折子的艺术世界

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体系丰富多元,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本戏:亦称正戏。长篇叙事,结构完整,情节复杂。常需3-4小时连演,从夜幕降临直至深夜,将跌宕起伏的故事娓娓道来。演出形式灵活。神戏:本戏之前,专用于祈福禳灾的仪式性折戏。祭灵戏:专用于白事场合,庄严肃穆。红事戏;专为婚嫁等喜事特制的喜庆短剧。折子戏:短小精悍,通常是本戏中最精彩、最富戏剧冲突的片段(“捎戏”),或是专为特定民俗场合(如红白喜事)创作的独立短剧。命名极具民俗特色。捎戏:正戏前或后加演的短小折子戏。

这些看似随意的分类,恰恰深刻体现了弦板腔与百姓日常生活、信仰习俗的紧密联系。如同农人依节气耕作,艺人也深谙在不同场合选择最契合氛围的戏码,让艺术真正服务于生活。

守艺如灯,照亮传承路

一方幕布,演绎千年人间百态;一副嗓,十指,守护世代匠人初心。弦板腔皮影戏艺人刘景用七十余载光阴,诠释了“守灯人”的真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艺术本真,在喧嚣世界里守护文化根脉。

他守住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民间艺术的灵魂: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化本源的忠诚。当越来越多人回望传统,这些甘坐冷板凳的“守灯人”,恰似暗夜中的执灯者,以毕生心血点亮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之路。

薪火相传,其精髓在于对文化本真价值与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和执着坚守。愿这盏源自乡土的“心灯”,永远映亮幕布上的万千世界,温暖观众心灵,指引青年一代在传承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