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我校赴陕西西安“青承薪火·承韵筑梦”非遗皮影传承实践团深入西安古城,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皮影文化调研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访西安明清皮影艺术馆、高家大院皮影戏表演剧场以及易俗文化社区,通过实物观摩、演出赏析、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等形式,多维度探寻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命力与传承密码。
第一站:西安明清皮影艺术馆——在历史碎片中触摸匠心
晨光熹微,轻抚书院门古街,团队首站已至西安明清皮影艺术馆。此馆隐于青石板路旁,宛若时光秘藏,陈设明清至民国皮影珍品逾千。或为英武甲胄,或为纤秀裙钗,或作腾云仙神,或演市井众生。件件皮影,无不昭示“以皮代纸,以刀为笔”的精绝雕琢。
队员邱宇航俯身细观展柜中的孙悟空皮影,惊叹:“单此形象就含11处关节!手指轻拨便能翻筋斗、挥金箍棒,灵动不输现代动画角色。”馆内,艺术馆王可老师正专注雕刻皮影,队员们悄然围拢,屏息凝神。团队成员轻声问:“馆内皮影戏传承东、西路吗?”王可老师停刀解释:“主做东路皮影,展品供观赏,暂不表演。”队长刘俊良认真记录,感叹:“这刀工、设计,非数十年苦功不成,传统艺人的匠人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站:高家大院——老宅院里的光影盛宴
午后日头愈烈,团队迁至北院门高家大院。这座明代始建的四合院古意盎然,百年皮影戏台前座无虚席,经典《卖货郎》正热闹开演。
锣鼓声起,丝弦悠扬,白幕上,肩挑货担的皮影晃悠登台。锣鼓声起,弦乐悠扬,白色幕布上,一个肩挑货郎担的皮影人摇摇晃晃登场。货郎头戴毡帽、身着短褂,担子里的小玩意儿随着步伐叮当作响——那是艺人们用细铁丝与彩纸特制的“机关”,一晃动便似有真物在动。他走街串巷,与幕布后“画外音”演绎的农妇、孩童讨价还价,时而狡黠地抬高声调,时而憨厚地让步,皮影的眉眼虽简,却在签手的操纵下透着生动灵气。当货郎突然从担子下“变”出一只会扇动翅膀的纸蝴蝶时,台下孩童们发出阵阵欢呼,几位白发老人则跟着唱腔轻轻哼唱,眼中满是回忆。
表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一同走进幕后,看见老艺人正专注地擦拭着他手中的三弦和二弦。“皮影戏真正的‘灵魂’在于唱腔和伴奏,”他指着后台正在收拾乐器和皮影的伙伴们,认真地说道,“我们这个班子到今天还严格遵守着‘五人忙’的老传统——‘前声’负责唱念,一个人要能唱出生、旦、净、丑各种角色的腔调;‘签手’专门操纵皮影,全靠十根手指灵活飞舞,让影子活起来;‘后槽’掌管鼓板和梆子,控制着整场戏的节奏快慢;‘上档’弹奏月琴、拉二弦,‘下档’则专职帮腔和搭话。这五个人啊,缺了谁都不行。就像刚才演的那出《卖货郎》,货郎爽朗的笑声、货郎担子随着脚步的摇摆声响,这些细节都需要五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严丝合扣才能演得传神。”他摩挲着光滑的琴杆,眼神里透着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坚持。
队员们发现,台下年轻观众不足两成。“门票15元不算贵,可多数游客进院后忙着拍建筑、发朋友圈,能安静看完演出的寥寥无几。”老传承人叹息道。对此队员沈博涵提议:“尝试用AR技术,让观众扫描皮影时动态呈现剧情解说和幕后故事。比如扫描货郎担,就能显示‘这些精巧小件是牛皮雕刻后涂覆桐油制成’的科普。”该建议被详实记录进调研报告,将作为非遗传播创新的重要参考。
第三站:易俗社文化街区——与非遗传承人的跨时代对话
移步易俗社文化社。展区内,《丝路驼铃》《西游记》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皮影繁复纹样不同,这些影人造型简约流畅:骆驼驼峰采用渐变色彩替代传统彩绘,唐僧师徒衣袂线条利落如现代插画。创新性地将静态幕布升级为光影投影——当《丝路驼铃》皮影登场,其身后动态投射出沙漠落日,观者仿佛置身古丝路。更有趣的是文创区,整齐排列的“皮影盲盒”吸引不少年轻人,随机拆出Q版孙悟空皮影挂件,也可能是印有皮影纹样的记录本,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
暮色四合,团队的调研行程渐近尾声。回望这一日足迹:于明清皮影馆,感受刀锋流转间镂刻的千年匠心;在高家大院,聆听古韵悠扬、承载岁月的传统唱腔;至易俗社,见证光影跃动、锐意求新的现代探索。方寸幕布之上,古老的光影与现代的脉动交织辉映。团队成员深刻领悟:非遗的薪火相传,既要如守护火种般守住雕刻刀下那绵延不绝的文脉精魂,令“五人忙”般精妙的技艺得以鲜活永续;亦需以开放之姿,勇敢步入时代的聚光灯下,借力AR的奇幻视界、文创的灵动语言,叩开年轻心灵,使其读懂皮影中流淌的古老故事。这场深入肌理的调研,不仅清晰勾勒了皮影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图景,更在年轻一代的心头镌刻下守护与创新的共鸣——唯有让传统的根脉与创新的枝叶,在时代的土壤中共生共荣,那穿越千年的光影传奇,方能在新时代的天穹下绽放永恒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