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探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2025年暑期,“青承薪火·承韵筑梦”社会实践团赴西安、咸阳礼泉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团队先后走访“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明清皮影艺术馆、高家大院、易俗文化社区、秦缘博物馆等地。通过文献研学、实地考察、访谈交流、体验学习等形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现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文化创新为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梳理并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经验。
一、多站联动,探寻文化根脉
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多元化,要想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发展、前沿等知识,单一去调研博物馆或者民俗村是非常局限的,因此,在活动的前期筹划过程中,我们以“非遗传承”为核心,串联起不同类型的文化阵地,构建起立体的调研网络。
首先,团队选择省市级文化枢纽——陕西省文化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团队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了解陕西非遗文化的整体发展,通过馆藏展品与文献资料,梳理出皮影、剪纸等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现状。
随后,团队以皮影艺术为核心,将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与秦缘博物馆作为寻根溯源的分支:前往两座场馆参观了从明清至今的皮影作品。团队成员细致观察皮影的制作材质,体验雕刻技法,了解纹样寓意,直观感受这项古老艺术的细腻与精美。
同时,实践团以理论联系实际,前往明清民居——高家大院,观看了传统皮影戏表演,光影流转间,经典剧目《卖货郎》选段让成员们体会到皮影艺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的独特魅力。在领略了皮影文化的独家魅力后,实践团带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思考,又前往乡村民俗旅游地——咸阳礼泉袁家村,前往延河村、张家村,对比观察非遗在不同场景中的生存状态——张家村原生态皮影传承、袁家村的“非遗+旅游”模式,为探索非遗活化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实践团从宏观到微观,以非遗传承人的视角探寻皮影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路径,首先,实践团前往汪氏皮影工作室: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海燕老师,通过访谈了解她数十年坚守皮影创作的历程。汪老师现场展示了皮影雕刻的关键步骤,并与成员们合影留念,鼓励青年一代关注非遗、参与传承。
后又敲响国家级非遗弦板腔皮影戏传承人(第六代)张志荣老先生的家门。一方朴素的院落,仿佛时光的琥珀,封存着光与影的千年絮语。三弦的铮鸣、二弦的淬骨、板胡的苍劲之音交织穿透晨雾,牛皮影人在张老布满岁月沟壑的指尖翻腾起舞。我们屏息凝望幕布后跃动的精灵,试图解读一位老艺人七十载匠魂共生的执着坚守,叩响一场直抵黄土文明血脉基因的非遗对话。
二、实践赋能,收获多维成效
本次活动通过“看、听、学、思”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礼泉旱塬上的土墙窑洞的角落,陈列着精美的皮影道具。色彩虽已黯淡,雕工依然精湛,默默提示着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曾是滋养袁家村及关中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民俗活动。它们如今作为静态的历史记忆,娓娓道出村民往昔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与精神寄托。
听——从村史馆的静默回望到茶楼的声动人心
触摸了乡土的温度,聆听了历史的声音,更见证了皮影艺术在乡村夜空下生生不息的脉动。当古槐剪影融入夜色,唯有指尖舞动的韵律与幕布上的悲欢离合,仍在这片土地轻声回响。
学——坚守艺术本真,守护文化根脉
对于非遗艺术,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艺术本体以及艺术的前世今生,历史变革,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守护艺术本真与文化根脉,让其薪火相传。我们更要学习弦板腔皮影戏艺人刘景用七十余载光阴,诠释了“守灯人”的真谛,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化本源的忠诚。
思——坚守初心,守护匠心
非遗皮影第六代传人赵娟娟在历史动荡(如文革资料损毁)和现代冲击使许多技艺濒危的环境下,为保存火种,她配合国家非遗中心完成6小时纪录片,从潮皮刻刀到师徒口授、国家存档,赵娟娟的坚守映照着非遗传承的挑战与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如何守护技艺本真又回应时代,仍是待解的命题。
从文化认知的层面看,成员们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仅掌握了皮影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细节,更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民间智慧与人文精神。从传承路径的层面看,通过对比不同场景的非遗实践,团队总结出“保护原生态传承”“文旅融合创新”“校园普及推广”等多条传承路径,为后续提出可行性建议奠定基础。从青春力量凝聚的层面看:活动吸引团队成员主动成为非遗宣传员,通过短视频、调研报告等形式分享实践成果,累计覆盖线上受众超万人次,扩大了传统文化的青年影响力。
三、感悟展望,传承文化薪火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者的坚守,更在于年轻一代的参与。”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写道。走访途中,汪海燕老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张家村老艺人“只要有人看,就一直演”的坚持,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之旅,更是一场青春成长之旅。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陕西非遗传承现状,通过整理调研数据、撰写建议报告,为非遗保护提供青年视角,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薪火”代代相传,让“梦想”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