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华章】中国教育新闻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地双向赋能 构建“135”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5-10-29 09:01 作者: 编辑 宣传部 访问次数: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近日,“智创引擎 专利领航”第四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咸阳分赛结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复合型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方法”项目获二等奖,“新型混联驱动式薄膜多方位溅射系统关键技术开发”“既有建筑结构的多模态无损检测与施工技术”项目获三等奖。

科学成果创新研发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所在,如何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各高校探索的重要课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经过多年探索,打造了具有陕工特色的“135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成立“1个中心”,加快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带建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省级“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发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工作职能,强化校地合作,实现双向赋能。2024年6月,学校与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政府签订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依托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咸阳师范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形成了“一轴五街区多园”的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四链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实现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双向奔赴。

咸阳市委副书记贾珉亮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刘永亮为“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

在陕西省“三项改革”20条措施的激励和带动下,学校出台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果单列管理办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10项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措施,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320项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100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2家,5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度实现职称晋升;柔性玻璃成型技术、特种机器人系统研制、高强韧医用钛合金薄板制备技术等9项成果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分论坛上进行发布,并入选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

编制“3张清单”,推动学校和区域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互融互促。学校围绕咸阳市区域内主导产业,通过开展技术需求对接、科技成果揭榜挂帅、成果转化路演等形式,编制“3张清单”,推动学校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互融互促。通过举办中小微企业校企产业资源对接活动,了解企业技术研发难题,编制技术需求清单;面向学校高层次人才发布技术需求,编制科技成果认领清单;举办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暨渭城环大学经济产业带专场活动,编制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清单。学校通过在中小微企业中实施“先免费许可、后转化实施”的方式助推科创资源精准落地,现已形成50项技术需求清单、20项科技成果认领清单,汇编了30项成果路演清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咸阳市科技局、渭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专场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开花结果,学校依托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办了咸阳市(区、县)科技局长进校园、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暨渭城环大学经济产业带专场活动、中小微企业校企产业资源对接活动等10余场活动,紧紧围绕区域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电及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和高校创新主体,发挥区域内的平台聚集效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王伟副教授在咸阳市功能薄膜与涂层技术重点实验室做观察海水蒸发实验

实施“5项计划”,加快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试验田”建设。在咸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通过揭榜挂帅与咸阳市渭城区6所高校、10余家中小微企业联合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等5项计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校地前后围绕陕西省34条产业链中的数控机床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成果孵化;2024年,学校获第三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咸阳分赛一等奖1项,咸阳市技术合同交易“桥梁”奖2项,11人被认定为咸阳市企业“科技副总”,2人被认定为咸阳市优秀科技大使,6人通过培训学习取得技术经理人证书,助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